跳至主要內容

    溫度表棚

    溫度表棚

    天氣家族 -- 光仔

    在熱帶地區,搭建溫度表棚,目的是保護溫度表免受日曬雨淋及鳥獸的侵襲,同時也令溫度表周圍的空氣流通。

    溫度表棚於十九世紀末首先在印度使用,當時稱為馬德拉斯棚屋或孟加拉棚屋。搭建方式各處不同,但溫度表都是安放於棚內的吊籠內。

    一八八零年代後期,香港天文台在總部搭建了一個 "印度式" 溫度表棚。棚頂用棕櫚葉覆蓋,有兩層,中間相隔 6 吋。面積為 25 呎乘 20 呎,屋檐高 3 呎,而橫樑高 9 呎。原先位於天文台大樓東南 75 呎,一九一二年,搬至大樓東北偏北 50 呎的地方。一九三三年,天文台在庭園東南角的原址重建一個新的溫度表棚。新棚的面積為 20 呎乘 15 呎,雙層棚頂由棕櫚葉覆蓋而成,向三面伸延至離地 3 呎,只有北面完全沒有遮蔽。自此以後,雖然溫度表棚曾多次重蓋或修葺,但所在位置及建築結構實際上沒有多大改變,溫度表安放在棚中間橫樑下的 框架 ,而溫度表的球管離地約 1.25 米。

    一九三五年及一九三六年,溫度表棚所錄得的溫度曾與手動旋轉溫度表的相比,差別竟然很少。當時的天文台台長得出的結論是,在熱帶氣候,從空氣流通的棕櫚葉棚屋內的溫度表所量度的溫度,較由百葉箱內的溫度表所量度的溫度更具代表性。

    一九七八年,從溫度表棚內和百葉箱內的溫度表與及手動旋轉溫度表所錄得的溫度再次作出比較,得出的結論如之前一樣,有關結果載錄於香港天文台的《技術報告第49號》內。

    QR code